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与燕园街道召开北大-燕园街道生态文明社区共建研讨会

  为积极推进燕园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共建生态文明社区,6月21日下午,北大-燕园街道生态文明社区共建研讨会在街道蔚秀园办公区召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副教授韩凌,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副书记张新平、副教授童昕,燕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学祥,燕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兴文,燕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综合执法队队长张鹏,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玮,南京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张雪华,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唐莹莹,以及街道城管办,院系相关师生,共20余人参会。

  研讨会围绕“社区厨余垃圾堆肥处理、可回收物收集模式、学院和街道如何更好的开展合作”等主题开展。

  张鹏首先介绍燕园辖区垃圾分类一周年的工作进展情况,目前燕园街道蔚秀园社区的家庭堆肥模式受到市、区两级的重点关注,并作为“校社联动搞科研”的典型案例被北京电视台报道。

  张雪华介绍了社区堆肥对厨余垃圾减量的意义、目前的发展情况,并对燕园街道社区堆肥的示范效应表示期待。

  唐莹莹从“兴寿模式”、建设部社区爱分类模式出发介绍目前社区垃圾分类的几种模式,存在的痛点、难点。

  韩凌、童昕分别就目前燕园街道社区家庭堆肥实验、黑水虻养殖,全品类可回收模式进行交流,希望相互合作找到一种适合燕园辖区的模式,进一步促使厨余垃圾减量,持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张新平表示借助北大-燕园街道的生态文明共建机制,既为师生开拓视野,提供实践基地,也能通过成果转化来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

  刘耕年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居民参与度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社区家庭堆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每个个体的参对形成文明社区新文化、新时尚,具有深远意义。

  李振山从党建引领、科研协作等方面提出还需完善运行管理模式、共建机制的建设,并就如何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作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杨兴文代表街道感谢两个学院的领导、师生为辖区垃圾分类提供的支持帮助,目前辖区大部分居民都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和学院合作在畅春园、蔚秀园、承泽园开展的家庭堆肥、可回收减量试点工作已经初现成效,对肥料产自社区、还于社区、生态微循环模式表示肯定,今后街道将全力支持学院科研成果落地,以共建促共享,进一步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杨学祥强调党建引领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并以一个燕园地区居民角度分享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的个人感受,社区环境整洁了、居民分类的主动意识提高了。作为家庭厨余堆肥的实践者,通过堆肥过程培养了分类的意识,也产生了减量化效应,并影响带动周边居民产生浓厚兴趣,希望能尽快完善方案,力争早日在全辖区落地。

  研讨会后,大家实地考察了蔚秀园小农园堆肥基地,并对日后的管理、运行进行了现场经验交流。

  (供稿:城市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