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燕园街道畅春园社区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社区老年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燕园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主动作为,围绕改善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以及管理保障等方面,积极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

  燕园街道在北京大学人口所的支持和指导下,自2020年起开始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建工作。燕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党政班子进行专题研究,结合街道辖区各社区的整体情况,决定由近几年适老化改造工作完成较好的畅春园社区代表街道参与创建。在2021年首届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评审中,燕园街道畅春园社区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北京市29个社区,全国993个社区)。 

  畅春园社区概况

  畅春园社区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被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物理分隔成东、西两个园区。东区居民1124人(不含在校博士生),平均年龄39.74岁,与全国平均数据接近。西区居民1072人,平均年龄52.85岁, 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60人,占比14.93%,65周岁以上267人,占比24.91%,远超全国和北京的平均水平,是一个严重老龄化社区。也正因为如此,进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成为畅春园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适老化环境改造,社区重焕青春

  年代久远的社区、落后陈旧的设施、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是畅春园社区曾经的素描画像,也是大多数老旧小区的共同画像。基于这种情况,自2016年开始,燕园街道和北京大学就率先在畅春园西区开始了适老化改造工程,地下管线更换改造、适老化电梯加建、单元门禁改造、路面改造、园林绿化改造,环环相扣,互为铺陈。

  2016年,地下管线改造启动,随后开始加建适老化电梯。畅春园内的居民楼最高的只有6层,但对于老年人来说,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出行。有些老人长期无法下楼,成了“不接地气”的“悬空老人”。在海淀区及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1月,首部电梯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有15部电梯已交付使用。适老化电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出行境况,很多高龄老人从原本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下楼,变为每天都能下楼进行活动。

  西区的单元门破损严重,不能有效起到防护作用,经街道和学校房地产管理部协调,计划对西区单元门进行更新,加装智慧门禁系统,具备人脸识别和一键报警等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2020年5月,社区启动智能门禁系统安装,8月投入运行。自从该系统建成后,楼道内小广告现象基本已杜绝,楼道安防等级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系统APP,老年人不仅能接收居委会发布的一些日常信息、通知,还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按下一键呼叫,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能收到信息,解决缺乏照料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难题。

  电梯让老人下得了楼,但是老旧的方砖路面坑洼不平,腿脚不便的老人下得来却走不远。6栋楼的园区,办证车辆就有二百余辆,人车混行危机四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兴文邀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与居民们一起,多次对园区路面等规划进行讨论、再次设计。2020年底,完成了架空明线入地电缆的铺装,2021年4月铺设完成人车分离的红色沥青人行步道,更换了全部路灯,并且在步道边加装了三处路椅和多处围栏,便于老人歇脚。

  老旧社区设施改造,注定是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下一步将进行粉刷楼道墙面、改造楼梯间照明、帮独居空巢家庭改造家庭照明条件等一系列“阳光工程”,让老人的生活亮起来。

  居民参与决策,共建和谐家园

  打算安装门禁时,居委会向居民征集意见,有人担心人脸采集可能泄露隐私,居委会没有生硬否定居民意见,而是先从系统安全架构和公安部认证资质上亮出论据,然后告知是否采集人脸不做硬性要求,有多种开门方式,居民可根据自家需求来进行选择。有人提出门体外观颜色自己不喜欢,居委会就列出多种颜色,大家投票决定。规划人行沥青步道时,住在一层的居民担心距离自家太近,设计团队缩窄了步道宽度。加装路椅时,一层居民担心邻居们在此聚众聊天影响自己休息,居委会协调将路椅去掉靠背,只能歇脚,不便久坐。凡此种种,都给予了居民最大的尊重,反回来居民也给予居委会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街道和居委会动起来这块“砖”,不久就引出了居民动起来这块“玉”。连续几年社区内施工现场不断,噪音不停,还需要居民多次挪车配合,居民们都十分宽容地坚持了过来,克服了种种不便。居民还主动帮忙,挖掘工程中被破坏的花花草草,一窝窝起出来妥善安置好,等一切稳定了再小心翼翼种回去,每天浇水养护,园子里目前的玉簪基本都是这么来的。看到社区新安装的不锈钢栏杆扶手有凸起,居民就自发动员起来,为扶手编织小毛衣,把棱角保护起来。

  社区高校共建,践行积极老龄观

  依托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大院式街道特长,畅春园社区活动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社区改造工作中,燕园街道统筹协调辖区内各方资源,持续加强与北京大学人口所、校医院、体育教研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合作,不断健全畅春园社区为老服务体制机制,在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科技助老、适老化改造等各方面得到社区老年人的高度肯定。

  北京大学人口所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调研、培养提升社区社工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的专业化能力,到街道各项老年创新工作的多角度参与,在社区养老工作方面给予街道全方位的支持。

  北京大学医院在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居家养老照料工作上密切配合,针对评选指标体系中的社区老人康养环节积极提供意见建议。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委托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通过体医融合创新实验室运动健康促进研究团队将学术成果优势带给燕园街道的老年居民们,提供包括运动健康评估、运动健身指导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等多项系统性社区健康服务,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提供了运动健康基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带领学生团队,主动参与到畅春园社区环境改造设计中,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基础。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科技助老为志愿服务目标,10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定期开展关于园林绿化、居家美化、健康养护等讲座,主动向社区老年居民传授家庭厨余垃圾堆肥技术,帮助居民共同改善社区土壤环境,将环保意识慢慢渗透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提供了协作共建基础。

  在社区与北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老人们树立起了积极老龄观,提倡老有所为,促进老年健康,共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畅春园社区联合北京大学燕园社区服务中心每月定期开展面向广大教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日活动。活动整合一批优质资源,包括便民服务、便民维修、便民咨询等,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的学生热心提供法律咨询,北京大学爱心社带来手机教学项目等,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服务,传递爱与温暖,解决教职工和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创建宜居、便利的社区生活环境。

 

  以评促改,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2021年6月8日上午,由北京市卫健委和海淀区卫健委领导带队的北京市“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专家评审组来到燕园街道,对畅春园社区进行实地评审检查。燕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学祥陪同迎检,并就北京大学、燕园街道长期以来为促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专家评审组对居住环境、出行设施、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孝亲敬老、科技助老、管理保障、特色工作等八个方面送审材料进行逐一审查和指导,并认真开展了实地检查。燕园街道以迎接评审为契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水平。

 

  于实干中总结经验,在老年友好社会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

  燕园街道坚持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放在首位,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为老服务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大院式街道老旧小区适老化建设的经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街道党工委还将此项工作列入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师生办实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内容。

  畅春园西区改造中,基层政府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深入群众之中并起到联系、引导的作用,将高校师生、居民与政府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实际困难。与群众零距离的工作方式,深得群众的信任与认可,在顺利推动适老化改造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促进高校教学活动开展、扩大宣传范围、促进基层自治建设的作用。

  畅春园社区在适老改造、为老服务方面时刻将老年居民的生活安全和需求放在首位,引导年轻居民对老年人加强理解,在工作各个环节都注意营造孝亲敬老的社区氛围。同时,帮助老人们建立积极老龄观,动员老人尽己所能,继续为社区、为社会做贡献。街道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为老人们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健康更有人情味的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同步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怀!

  如今的畅春园西区,已经重新焕发了青春。燕园街道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独立和自理,持续融入和参与社会,进一步实现 “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供稿:社区建设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