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中关园社区保安班北区班长牟勇舟:如果居民需要,我就在身旁

  2005年,22岁的年轻小伙第一次走出农村,怀揣着憧憬和向往来到了燕园。在燕园当保安的十八年里,他身上仍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谦卑和质朴,平日里总是一副低调不喜欢出风头的性子,当园子里有事儿需要帮忙时,他却常常冲在了最前面。

  他,就是牟勇舟,燕园街道中关园社区保安班北区班长。他在今年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上,因在评选中表现突出,工作成绩和服务态度受到学校师生广泛认可,获评了“优秀保安员标兵”的荣誉称号。

  2023年2月22号,牟勇舟在大家鼓励下参加了评选会。参加评选时,他心里更多的是忐忑。即便提前排练了很多次,牟勇舟也很难克服第一次上台紧张的情绪。9号保安员演讲结束下场后,10号的牟勇舟穿着整洁的保安制服,步伐沉稳地走到舞台中央,分享了上台前反复练习的演讲,在最后一段,他提到:“作为社区保安,我没有豪言壮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守护社区平安和谐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段三分钟、948字的演讲稿,是他下班之后在宿舍里用手机敲成的。演讲稿的最后一段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问及原因,他低头想了想,说到:“因为,的确是这样。园区就是我的家,居民老师就是我的亲人。老师们为国家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好地服务好老师们。”

  

  “燕园是第二个家”

  

  牟勇舟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在村里当了一辈子果农,他们虽然对儿子没有过高的要求,但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再受制于农村传统思想的束缚,能够走出小山村,学点本领长点见识。

  牟勇舟22岁时,当地一所培训学校招聘保安,在父母的鼓励下,他报名了培训学校三个月的学习和训练,2005年4月,通过层层选拔,他成功分配到了向往的北京大学。4月25号,他用蛇皮口袋打包好了衣物,坐火车来到了北京。

  十几年里,因为工作需要,他在校内站过门岗、燕东园做过巡逻、最后调到中关园成为了一名保安班长。这些年里,离家多年的牟勇舟不能陪伴亲人左右,这是他心中的一份遗憾。园区的住户有很多老年人,从他们身上仿佛能看到家人的身影,为他们服务也弥补了些许不能回家的亏欠。“我离家远,不能亲自照顾家人,这里年长的居民和我父母、奶奶的年纪很相近,这里对我来说,就是第二个家。”牟勇舟说。

  记得2011年刚来中关园时,考虑到有些居民年龄大,行动不便,他跟社区居委会主任商量,做了一批“爱心卡片”,上面标注了他的姓名和电话,分发给有需要的居民,方便有事随时联系。今年76岁的张老师,两个私人手机中都留存了他的姓名和电话,有一次楼前有了死猫,打电话给他,他马上过来处理了。

  张老师说起牟勇舟时,把“Very good”这个词用了十次。“哪儿脏、哪儿累、哪儿乱,哪儿没人去的地方,他都冲在前面,不记名不记利,Very good。”

  今年58岁的保洁员赫师傅,在燕园呆了七年,提起牟勇舟,他说:“小牟把这边人当家人,甚至比家人还要好。我每天上午下午都在园区里转悠,碰到过很多次他把生病的老人背到楼下门口打出租车。”根据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静的回忆,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2017年开始身体就不太好,需要长期跑医院看病,又因为身体的疾病不方便走楼梯,牟勇舟经常背着他从五楼下到一楼,再从一楼上到五楼,一直来来回回接送坚持到去年老人离世,并帮忙处理后事。老人的子女为此特地在年底的时候送来表扬信,感谢他对父亲多年来的关照。

  赫师傅的儿子和牟勇舟年龄相近,有时候也会心疼这个小伙子:“他成天都在园子里忙前忙后,没个闲的时候。疫情严重的时候,白天都在门前门后盯着,晚上还盯着。我跟他说,你呀,注意休息,别累着,但是他老放心不下。”

  王静主任也会劝他,假期的时候,她跟他说:“你别总在家‘待岗’,该出去玩就出去玩,有什么事我们这儿再找人帮忙。”牟勇舟婉言谢绝了主任的好意,解释说:“我搁家里边看着,居民有啥事一招呼,我就来了。”

  

  “如果居民需要,我就在身旁”

  

  牟勇舟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电话铃声从不设置静音。他的微信里,除了工作群以外的群都设了静音,因此微信提示声一响起,他就知道是工作上的事。

  他还有一个习惯是喜欢定闹钟,上面标注着什么时间要做的事情,比如门口值勤、广场搬桌子、医院拿药、社区活动维护秩序、帮老人上下楼看病……灰色的是已经响过的,还没变暗淡的是接下来的安排,他说这样可以防止忘事。

  我问他:“那你不看这些提醒也会忘吗?”

  他摇摇头:“基本上不会忘,它起到的作用是无形的,相当于一个‘保险’,这样我心里边会比较踏实。”

  有时候跟别人提起这份工作,有些人说不就是看大门的嘛,牟勇舟不同意这种看法:“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虽然我只是一名保安,但保安也是一颗螺丝钉,这个位置需要,也能发挥我的作用。门口执勤,保护居民安全是首要责任,但我不想被认为只是看大门的。”

  五一劳动节那天早晨,一户居民反馈有装修施工噪音,影响了休息,他跑了两栋单元楼,找到施工地点,将工人劝了回去。中午一点,有户居民家里丢了狗,他刚吃完泡面准备休息,接到信息从床上起身,在504楼六单元找到了狗,给老师送了过去。下午三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清理了社区卫生,这就是他“五一”当天的工作。

  退休于北大保卫部的白老师,往常有需要都会给牟勇舟打电话,她最近想从楼下搬运一个架子,正好在社区里碰见了牟勇舟,就顺便打了招呼。我问起白老师对他有什么评价,她马上乐了:“这是我们相处了很多年的兄弟!”

  虽然只是零散的小事,但能帮上老师们的忙,得到他们的认可,牟勇舟就觉得有成就感:“老师们给我的感觉是没有把我当成只是看大门的,对于这一点,我也很感谢。现在回头想一想,不管是干这个工作还是对我个人来说,能帮上很多人,我觉得很开心,就算是小事也有意义。”

  

  “军功章属于每一个人”

  

  五月一日的下午,牟勇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收拾附近施工留下的垃圾。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带着各自的乡音,一边干活一边交流。牟勇舟说话时,大家就都听他指挥,“老赫,你拿个垃圾桶过来吧,我和唐勇辉先用铁锹把大的物件装进去,再用扫帚扫扫灰尘。小季,你和张波等会儿过来开车,把垃圾桶拿去处理了。这事别着急,慢慢来,干活累了这边有水,可以在旁边歇一歇。”

  他们配合默契,秩序井然。两个小时之后,口罩、衣服、皮鞋上沾了一层灰,手上带着黑色污渍。喝水休息时,外套一脱,内衬背上是湿的,和皮肤紧紧黏在一起。旁边路过的居民说:“你们辛苦了,歇会儿再做吧。”牟勇舟回道:“我们班这几个小孩,都是吃过苦的,这些出力的活儿没问题。”

  有居民跟我聊天时提到:“这届保安班特别和谐、团结。”

  相比于听到别人对他个人的夸奖时他略显拘谨不安的样子,对于这位居民的评价,牟勇舟接受得很坦然:“大家私下都是朋友,长年累月同吃同住,彼此知根知底,非常信任。”接着他又特意强调了一句:“维护社区环境不是靠一个人,也不是单靠保安班,也有社区保洁员、居民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付出。还有很多居民的热心参与和帮助,军功章也有他们一份。”

  

  后记

  

  采访结束后,从中关园北门离开时,回头看见他跟门口执勤保安员交代着什么,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他头上一根根白发。这么多年来,他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收到了多少感谢和表扬,正如在他演讲稿中提到的,他珍重的是“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他认为“这才是更有价值的礼物”。

  这片土地、这座园子,陪伴着他度过了青春年少的时光,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他反复提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边的人和物,正是出于喜欢,才能如此上心,并打算一直干到年老退休。

  他说:“我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多大的目标和志向,能呆在喜欢的地方,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得起岗位职责,就心满意足了。”

  

  (供稿:党群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