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社区》编委会召开创刊总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6
10月12日上午,《燕园社区》创刊总结暨第二期组稿会在街道蔚秀园会议室举行。燕园街道党工委书记、《燕园社区》编委会主任姜晓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作者代表胡俊,人口研究所博雅博士后康宁,以及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全体编委、第一期编辑参加了会议。
  
合影
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兼杂志副主编张晓东首先就创刊工作进行汇报,对办刊的意义、初衷、过程、经验和不足进行了介绍。《燕园社区》是燕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北京大学燕园社区服务中心主办的一份内部刊物,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进行学术指导,目前为半年刊。办刊宗旨是“记录社区发展变化,展现社工精神风貌,讲述社区多彩故事,弘扬社区优秀文化,提升社区研究水平”。刊物将具有“桥梁”、“名片”、“窗口”、“激励”、“资料”、“论坛”、“服务”等七项功能。创办《燕园社区》,是燕园街道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育人工作的一项探索。燕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燕园社区》创办工作,从人员、空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投稿,主要领导把关审稿。各社区居委会的居干、社工和广大居民也积极参与、热情投稿,为刊物贡献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稿件,极大地丰富了刊物内容。同时,《燕园社区》自创刊起就发挥了学生思政实践平台的功能,北大人口研究所的学生团队一边在社区实践,一边开展课题研究和写作,积极投稿,对刊物顺利创办做出了贡献。

与会嘉宾、编委会成员和作者代表纷纷发言,就《燕园社区》第一期的组稿、编辑、审校等工作交流了心得体会,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提出了宝贵建议。
胡俊老师在发言中提到,作为《燕园社区》杂志第一期作者,同时作为一名社区居民,非常高兴参与《燕园社区》的建设。《燕园社区》杂志是一个文化标志、也是一块宣传阵地,将极大地增强广大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荣誉感,增强街道、社区的凝聚力。他表示对燕园街道创办出这份有质量的刊物非常赞赏,希望刊物能够更加突出北大特色,深入挖掘燕园社区的文化、历史,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
陈功教授在学术点评中指出,本次创刊意义重大,是街道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率先尝试和积极探索。燕园社区的文化是北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园社区》杂志的创办,对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刊物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大气、烟火气、学术气”的风格特点。通过讲述老百姓在北大社区的幸福生活,达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效果。《燕园社区》是一份有质量的生活读物、传承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师生相关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平台、加强社区治理的重要工具。陈功教授对下一步办刊工作提出了诸多良好建议,希望创新办刊机制,把办刊工作和学校的思政育人等中心工作相结合,邀请北大师生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与研究中来,发挥好渠道和平台作用,提高稿件质量,提升办刊水平,将《燕园社区》打造成传承北大文化、具有北大品牌、突出北大特色和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
姜晓刚代表燕园街道,对参与和支持《燕园社区》创刊工作的相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燕园社区》是燕园街道独立主办的第一份杂志,是燕园街道在北京大学和海淀区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本地区文化发展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街道党工委将继续支持《燕园社区》的办刊工作,认真听取专家、读者等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不断优化稿件来源和栏目设置,着力打造特色栏目,努力把刊物办成宗旨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质量过硬的精品,为推进燕园地区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社区建设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