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燕园街道承泽园小区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近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第100次会议通报了北京市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的创建情况,全市共有192个小区、村获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称号。海淀区有18个小区、1个村荣获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称号。

  承泽园小区喜获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居委会主任魏燕作为海淀区示范小区代表在海淀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行垃圾分类,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着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承泽园社区结合大院街道实际情况,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燕园街道生活垃圾示范片区创建方案》,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垃圾分类新模式。自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街道、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充分调动社区居干、报到党员、居民志愿者、广大居民以及北大校内各单位的力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点滴积累、众志成城,共同见证了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从“萌芽”到“发展”、直至形成“垃圾分类新时尚”,基本实现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今天我们走进承泽园社区,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

 

  一、加强党建引领,巩固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社区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管分类”、党建引领,充分利用社区为北京大学家属区特点,发动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学生党员等参与垃圾分类引导工作,实现“党员带头分、带领群众分”的“双带”推进模式,促进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掀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潮。

  二、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垃圾分类实际问题。

  承泽园是一个居民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区,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退休老教授。这样的年龄结构,在施行垃分类工作时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居民都是高知,对这项“关键小事”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很高,在宣传方面可谓一点就通;忧的是高龄老人太多,撤桶并站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负担,也带来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针对这一问题,承泽园社区通过居民议事厅、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按照“为老服务”快乐议事的方式,努力寻找突破口。在街道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考察,对桶站数量和位置进行重新规划,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居民群里进行解释,楼门长们则拿着点位图亲自给撤桶并站影响较大的几栋楼的居民进行解释、疏导,得到了绝大部分居民的认可。此外,居委会安排居干和志愿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定时帮助取走生活垃圾,彻底解决了老人垃圾投放的“最后一百米”问题。

  三、积极开展宣传,营造垃圾分类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微信群、LED电子屏、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开展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先行”等活动,普及分类常识,并通过小游戏等方式提升居民的参与感。社区的学生志愿者们,更是经过多次实验,找到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分类小程序,制作成视频教程发放到社区居民群,营造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环境氛围。

        

  四、建立约束机制,提高垃圾分类实施效果。

  居委会鼓励邻里提醒,守望相助,单元楼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社区居民微信群内定时点评居民投放情况,在小区南门垃圾投放桶站设立红黑榜,对于做的好的居民会通报表扬,发现乱投垃圾和混装混运行为,居民也会提醒劝阻。为更好的监督垃圾投放质量,计划在南门驿站增设一处摄像头,对于不按要求分类的居民,会安排其做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桶站值守,增加自我认识,更好的加入到垃圾分类工作当中。

  五、提升桶站品质,创造美好垃圾投放环境。

  在燕园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承泽园社区升级了桶站配置,目前所有投放点位都做到四有+三配(配备消毒洗手液、太阳能照明设施、开盖拉环),并对原有桶架进行旧物改造,更新垃圾转运车辆,增加清运和保洁频次,避免出现垃圾桶满冒、环境不洁等问题,即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环保要求。

  六、利用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探索垃圾分类新路径。

  燕园街道、承泽园社区联合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和环工学院的老师及同学们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以承泽园等社区为试点,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分析等手段,探索生活垃圾减量、厨余垃圾再利用的新途径,此项工作目前正在推进当中,也是燕园垃圾分类创新工作的一项尝试。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攻坚战、持久战,每个社区都有适合自己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下一步,燕园街道将完善垃圾监管,提升垃圾分类治理水平,力争在燕园打造“人人爱分类、人人会分类”的新时尚。

        

        (供稿:城市管理办公室、承泽园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