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社区风貌

编者按: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下辖7个社区。本报记者分别走访7个社区,通过采访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及部分居民,了解各社区的基本现状、特色风貌及居委会的工作理念,以窥探在时代发展中燕园街道日新月异的全貌。

畅春园社区:老年友好的二元化社区

 

畅春园社区建于1985年,地处圆明园南、主校区以西,原址是明神宗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目前园内分东西两区,东区以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常住居民1124人,西区多为北大退休教职工,共1072人,整体人员分布呈现二元格局。

 

2021年畅春园荣获“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始终将“倾听老年人心声、响应老年人需求、发现老年人优势、创造老年人机会”作为座右铭,除广泛开展“利己性”普通社区活动外,还积极为服务对象赋能,孵化和培育“利他性”社区组织,其中最典型的老年手工小组和老年互助社曾引起整个街道争相效仿,成立类似组织。

 

十年前社区居住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启动了旧园翻新工程后,如今十五个单元加装了适老化电梯,宽敞的沥青路边,单独铺设了彩色人行步道,在燕园地区率先实现了“人车分离”,老年人出行的便捷度、安全度大幅提升。同时,社区注重关怀“投奔在校任教子女的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帮助消解老人对新环境的局促,也使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没有后顾之忧。畅春园在增加对老年人的服务密度、发掘服务深度方面独树一帜,不断将工作做实做细,致力于打造宜居社区。

 

【书记、主任寄语】  老年人的现在就是我们每个年轻人的未来。希望通过全社会力量让我们的老年人拥有更体面更幸福的晚年时光,在营造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同时,积极引导老年人成为对社区、社会友好的人,在合适的社区岗位上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愿畅春常春。

 

畅春园社区活动——包粽子孝亲敬老

 

承泽园社区:协商议事的自治化社区

 

承泽园社区位于挂甲屯以南,以溪湖相隔分为南北两部分,共有20栋楼房。承泽园大约于1725年作为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被建造,先后被赐予果亲王允礼、寿恩固伦公主、庆亲王奕劻,后被一代文化名人张伯驹购得。1953年,张伯驹将承泽园卖给北京大学,成为北大校园的一部分。1988年,承泽园社区成立。

 

承泽园社区共有396户128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300多人,多空巢与独居家庭。社区成立慰老服务队,开展对园内老年人的慰问活动并负责老年人紧急情况的处理;北大燕园社区服务中心还在社区门口设立了服务居民的便民菜店。承泽园社区党支部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北京大学学生为园内老年人举办防电信诈骗讲座,开展智能手机使用教学活动,推动党员的代际交流与传承。

 

承泽园社区重视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设置居民议事厅。社区居委会着力打造社区会客议事厅平台,健全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提升社区议事协商能力,不断推动居民自治更上一层楼。

 

【书记、主任寄语】  非常感谢这些年来居民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承泽园社区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感,同时又兼具人文情怀的社区,生活在其中的老人儒雅、淡然而又亲厚。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陪伴老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幸福快乐的日子,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承泽园社区越来越好。

 

承泽园社区——老闺蜜心语    崔海亭 摄

 

蔚秀园社区:居民共治的双优势社区

 

蔚秀园位于北京大学主校区以西,起初作为圆明园附园之一“含芳园”被建造,先后被赐予定郡王载铨、醇亲王奕環、摄政王载沣,民国时期属张学良据有,1931由燕京大学购入,1952年归入北京大学,作为家属宿舍成为北大的一部分。现有三片平房区,15栋楼房,900家住户,常住人口达3000人。

 

蔚秀园社区有自然环境好与人文风光佳的双重优势。作为之前的皇家园林,蔚秀园结构精巧秀丽,至今仍保留了过去的荷塘,一到夏天,满池荷花摇曳,别具风情;园内还有很多文物遗存,社区将其悉数进行立碑保护,使文物得以流传。

 

蔚秀园社区积极倡导基层自治,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居委会安排志愿者在抗疫等特殊时期及重大活动节点进行治安巡逻,共同建设安全美丽的家园。

 

蔚秀园社区与北大主校区联系紧密。北大多个院系的学子在蔚秀园社区实习实践,在这里获得实践经验。蔚秀园社区也常常组织党员前往北大校史馆、图书馆开展党建活动,推动老一代党员与年轻一代党员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书记、主任寄语】  我们是在2021年上半年换届选举中新上任的团队,都是年轻一代,我希望能够将我们的创新意识运用到社区治理当中,变革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社区。我们的未来规划是充分利用蔚秀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物古迹,做好绿化与园区规划,将蔚秀园打造成一个知名的品牌社区。

 

蔚秀园社区活动——亲子嘉年华

 

校内社区:生活宜居的“高知”社区

 

校内社区包括朗润园和燕南园。朗润园,与未名湖隔镜春园相望。朗润园最初作为圆明园附园之一“春和园”建造,相继被赐予乾隆十七子永璘、恭亲王奕䜣、光绪皇帝同胞兄弟贝勒载涛。1920年,载涛将朗润园租借给燕京大学,后朗润园并入燕园。北大迁入燕园后,为解决住房困难,于1957年至1960年间,在朗润湖东岸一带修建了8—13号公寓6栋住宅楼。目前校内社区有22栋楼房,340家住户,共有831人。

 

校内社区生活环境优美舒适。其住宅按照苏联样式修建,阳光在冬天也可以畅通无阻地照进一楼;依湖而建的朗润园住宅区一到夏天,湖边绿柳成荫,十分宜人。20世纪,北大居住在朗润园的老教授常常坐在湖边的石凳上讨论学术问题与国家大事,知识与清风相伴,鸿儒与美景常在。校内社区也被居民称为“老人园”,又称“长寿园”。

 

校内社区“人数少、份量重”。虽然居住在朗润园的人数并不多,但北大很多资深的老教授如季羡林等都曾在此居住。未来校内社区将继续做好为老服务,坚定不移地为服务民生、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书记、主任寄语】  携手并肩创佳绩,百尺竿头著新篇。燕园街道校内社区包括北京大学朗润园和燕南园,辖区内居民大多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专家和学者,为老人居多的社区。校内社区构建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助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扎实做好为居民日常生活排忧解难的工作,担负起保障居民人身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尽最大的努力,让社区每位老人都感觉到舒适与快乐。

 

校内社区——果蔬送到家门口

 

燕北园社区:环境优美的“智能化”社区

 

燕北园社区地处颐和园东北侧,圆明园西侧,园区由于楼房分布的因素,自然形成南北两院,生活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常住居民280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500多人,老龄化问题严重。

 

近年来,燕北园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广泛开展以“构建文明社区,营造幸福家园”为主题的创建活动,陆续完成智能门禁、摄像头等安装更新工作,逐步实现硬件设施的“智能化”。

 

同时,燕北园社区积极迎合时代发展,以老年互助社为依托,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长期合作,为老年人开设多期智能手机及电脑使用教学班,通过“一对一”教学,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的学习使用能力。社区超过80%的老年人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对于一些需要及时传达给居民的政策,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微信群发布通知,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燕北园社区在服务模式的转型上努力探索“新路子”,并不断朝着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努力。

 

【书记、主任寄语】  我辈对燕北园社区怀有深切的热爱,并将一如既往地团结一致、勤奋敬业、扎实工作、恪尽职守,构建设施基本配套、服务基本完善、环境整洁优美、园区秩序井然、文化生活丰富、道德风尚良好、群众放心满意的文明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燕北园社区活动——集体踏青去

 

燕东园社区:文娱丰富的温馨社区

 

燕东园社区位于燕园东侧,北邻清华园,南接中关园,由清华南路隔开,分成南北两院,共有住户900户,常住居民3200人左右。燕东园始建于1927年,是当年燕京大学为创造方便的教学条件而建造的教职员宿舍区之一,因建在高地上,又被老燕京人亲切地称为“东大地”。社区内共有31栋楼房,其中有13座民国时建的小楼,静谧安宁;2个小花园和3个健身场地是园区居民用以休闲锻炼的场所。

 

燕东园社区共有三大亮点。一是拥有庞大的志愿者群体。燕东园社区的志愿先锋队目前有60人,于每月15日、30日定期举办志愿活动,是燕东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拥有多样的文体团队。有舞蹈队、合唱团、模特队等11个文体团队,各团队按居委会所设排班表每周在社区活动室进行活动;三是针对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成立义工团。义工与帮扶对象以“结对子”的形式开展活动,为园区内的特殊群体带去了精神上的陪伴与温暖。

 

燕东园居委会秉持“热情、务实、为民、高效”的八字理念,以“小活分科室,大活一起干”的模式展开社区工作。燕东园社区正为打造居民满意的社区而不懈奋斗。

 

【书记、主任寄语】  2021年既是社区发展优势潜能的机遇期,更是补齐短板、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新的起点孕育新的期望,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主动担当,脚踏实地,为社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燕东园社区活动——友谊赛强身健体

 

中关园社区:历史悠久的多样性社区

 

中关园社区处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构成的三角正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中关园社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1949年以前为农田及岗洼地,1952年北大、燕大、清华临时成立三校建委会征用该地,因临近中关村而定名为“中关园”。

 

50年代的中关园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平房密集、道路泥泞,1980年前后社区内平房拆迁改建楼房。近年,为了解决小区的出行难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携手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教授,就辖区路面进行重新规划,更好地保障了居民出行安全。

 

近年来,随着部分原住户逐渐搬离,部分房屋出租,使社区整体人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流动人口增多,数量基本与原住户相当。社区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从而使短期住户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大家庭的一份子。

在数十年的历史变迁里,中关园社区始终奉行与时俱进的理念,并格外关注社区氛围的营造,力争使所有居民在和谐宽容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书记、主任寄语】  我们将用更加端正的工作态度、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俯首奉献,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力争开创街道社区工作新局面,提升社区服务新高度,把最专业的服务、最真诚的爱心奉献给社区和居民,打造美好、和谐新社区。

 

中关园社区活动——萌娃显神通

▍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第1594期 燕园街道成立40周年专刊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