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燕语燕情——燕园街道办事处成立40周年回忆

      燕语燕情——燕园街道办事处成立40周年回忆

      

      一线往事:一段难忘的时光

  今年12月恰逢燕园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十年。虽然从街道办退休已经六年了,但那曾经的战斗岁月却仿佛还在昨天。
我是2009年6月从燕园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岗位调任至燕园街道任党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的,主持燕园街道全面工作时我感到既突然又忐忑。但学校已经通过了对我的任命,我作为受党和学校教育培养多年的党的基层干部唯有接受组织安排。即使困难重重,也没有理由退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知过去工作的成绩、经验都必须全部归零。到街道岗位后,我急切地想快些熟悉燕园街道办事处各科室的职能、业务,了解工作对象、工作流程和要点,把握基层政府运作方式和行政特点。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有空就去其他街道办特别是同样有大院色彩的清华园街道办、永定路街道办取经。但我没想到的是,尽快熟知业务并不是真正的难点,难的是不了解街道的人员和总体情况,结果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一接触到具体事务,一碰到具体的人总是不顺当,各种问题和矛盾,一件接着一件仿佛商量好了一样聚集到我的面前。在办公室、在路上、在家里我脑子里几乎思考的都是怎么办、工作到底由什么地方入手、从哪抓起。

  俗话说要治病先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我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向他们强调良好的风气对单位工作的直接影响。我还带队深入到学校各部门和居民代表家庭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查找问题、找出短板、探明需求、求解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辛苦琐碎的工作,情况逐渐有了好转。在此基础上,街道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和研讨会,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最终归纳总结了九个方面今后努力的目标和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建设,建立燕园街道办公会,健全相关制度,有问题公开说、会上谈。二是把正风顺气作为开展好工作的前提,针对“人少活多”的矛盾向学校和区里报告,请求一定编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就园区居民反映的生活设施常年失修、高龄老人生活不便、居委会办公和居民社团活动场地紧张等问题,要逐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解决措施。四是通过走访学校各单位,同保卫部、统战部、退休工作部、总务部、房地产管理部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关系,有些街道的事情可以交办或合办协办。这点反映了我们区别于其他街道办的工作特点。我们办事处从名称上和其他街道办没有区别,但由于大院街道的双重领导性质和地域辖区特点,在行政流程和职能行使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2011年区人大换届选举区人大代表的工作。其他街道在区人大工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由属地街道人大工委统筹就行了。而我们街道却要同学校层面相关领导汇报并成立由党校办和文科、理科、总务及附属部门和街道办人员参加的工作委员会。五是处理好遗留问题,尤其是有难度或多年都未解决的问题。比如,个别退休干部的退休金问题、灯泡四厂拆迁职工补偿问题、辖区无业人员的工作安置问题等。六是加强同区委区政府职能口的对接,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科室,配备兼职或专职工作人员。这期间,我们相继成立了街道政协、团委,配备了人大工委专职工作人员。整合了党工委和行政办公室及综治、城管、司法、卫生、食药监、居民、人事、社保、人口与计生等各科室的职能,理顺了关系,夯实各工作项目和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七是重视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公开招聘、考核等方式将热爱街道工作、年轻有朝气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充实到机关岗位;二是增加社区工作者编制。把经过一段时期锻炼,表现突出的工作者安排到比较重要的工作岗位;三是增加保安员、协管员和编外人员,满足不同岗位的需要。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以机关科室骨干为主,社区工作者、社区居干为辅,保安员、协管员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燕园街道办事处队伍。八是在深入挖潜的基础上解决街道办事处的用房紧张状况。在学校和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缓解了机关和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不足的突出矛盾,建立起政务服务大厅,园区居民活动室和健身场地及生活服务附属用房等。九是加强街道机关和社区党建工作。完善党的班子,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六年多来,燕园街道办事处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和北京大学党委校行政的工作精神和指导方针,在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街道办全体干部职工及所有同仁的共同奋斗下,各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领导给予了肯定,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更是逐年提高。未封闭的园区封闭了,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多年难以解决的中关园四至七公寓脏乱差的环境经过整治绿化干净整洁了;街道与社区服务中心联手建立起为民社区服务队,“一老一小”特别是高龄老人得到了重点关照。街道机关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行政的风气。我常说“办事处就是办事的地方”,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我觉得却能够道出我们的工作特点。我不断强调“服务于校,行政为民”,这虽然不是工作的全部,却能反映出我们的工作定位。

   我非常珍视在燕园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经历。如果说有什么体会, 最深刻的一点是:一切想人民所想,服务好辖区居民和辖区单位。你心中有他们,他们心中就有你;另一点是:街道办事处——这个庞大的政府躯体上最细微的神经末梢恰恰是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基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而直接连着党、政府和人民的正是这一部分神经中枢。
 

      (作者为李贡民,原燕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校内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一心跟党走”拉歌会,共唱革命歌曲

      

      社区纪事:桑榆之家

   2021年10月的北京大地,银杏逐渐染上金黄色,攀附在墙壁上的爬山虎也开始微微绽放红润的笑颜,好一派初秋美景。回眸即将逝去的2021年,承泽园社区精彩的时光、精彩的活动、精彩的画面、精彩的瞬间涌上脑海,令人久久难忘。
承泽园之美,美在于无声处,又美在波澜不惊,像一处小溪静静流淌在北京大学这所闻名遐迩的大学校园的西部,又像一簇傲然开放的小花盛开在无名的原野,更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承泽园,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现在是北京大学退休教职工的住宅区,当清晨的鸟儿开始鸣叫的时候,老人们在社区健身小广场悠然打起了太极。居住在这里的每一户、每一个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社区的和谐、邻里的和睦是最让社区“大家长”居委会操心的。面对超过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老年群体,如何让他们在晚年享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积极投入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是摆在每一个社区工作者面前的思考题。
回想2015年,承泽园社区还没有室内活动室,只有一处150平方米的健身小广场,是唯一可以搞活动的地方。那个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居委会的几名当家人想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大家搞活动。2016年的三八妇女节,虽然寒冷依旧,但是参加游艺会的居民们却是热情似火,童心未泯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那一刻、苍老的面容笑靥如花,是那样的神采飞扬、那样的兴高采烈。2015年至2019年的新春联欢会,社区的居民好像打游击一样,年年换地方,不停寻找着避风的场所,开展春节的文艺演出。即使是这样,合唱队、模特队、太极队的老人们,都认真地排练着自己的节目,力求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出,这些回忆,深深印在了老人们的心里,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而现在呢,社区的活动室修建起来了,通了暖气,也配备了空调,再也不用担心冬冷夏热了。在今年的端午节,社区内的高龄老人们围坐在活动室里,品“粽”畅谈,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相聚易、离别难,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散会时,老人们齐声高唱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支歌曲,因为这支歌的曲调和歌词伴随着他们的青春岁月烙印在了脑海里。
老人们不仅在社区的各种文娱活动中享受晚年时光,也在大事当前时自觉承担起守护社区的责任。突如其来的疫情、“两会”的值守、汛期的排查、100周年的国庆社区安保……每一个需要他们的日子,你都会看见一个个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老年志愿者们的身影。虽然这些普通的值岗值守,看着微不足道,但是却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重新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他们愿意有“事”做,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大家就像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他们太需要社区了,社区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家”。
近些年,各种为老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老服务,未来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美好。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年人是幸福的,生活在承泽园社区的老年人更是满足而快乐的。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让我们一起迈向更幸福的未来吧。
 

    (作者为张玉芳,原承泽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承泽园社区——微笑 崔海亭 摄

      

      窗口新风:十

   2011年我来到燕园街道工作,加入了为辖区居民服务的“大军”。这十年,在燕园街道工作的经历中虽然只是人生的一小片段,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十年,街道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也跟随街道一起成长!
刚来街道的时候,办公条件不好。服务窗口由房间窗户改造,窗口外面的走廊就是等待区,地势较低的走廊用木板加高,走起来“咚咚”作响,一听到这个声音,我们就知道有人来办事啦!由于楼道较窄,群众办事的时候只能站着填写表格,提交证件的时候很不方便。

   2012年,坐落在畅春园南门外的燕园街道办事大厅改造完成。有对外办公业务的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搬到这里,我们有了窗口面积40平方米的正式服务大厅!高高的透明玻璃窗,宽宽的书写平台,崭新的办公桌椅,统一整洁的工作服装……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整齐划一,大家兴奋了好一阵子!这里对外窗口、社保档案室、计生药具库房、会议室、卫生间一应俱全;窗口座位、等待座椅、残疾人坡道、老花眼镜、冷热水饮水机样样齐备!
2014年,我们的工作再次向前推进:不仅提高了硬件设备,还实现了软件升级,做到便民利民,强化服务理念,最大限度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公开透明,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便捷高效,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事项审批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密性;应进必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事项全部纳入三级联动体系,平台进行统一受理和审批,为居民提供智能、高效、便捷的服务。为进一步在全区深化同区通办三级联动工作,燕园街道被定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同时也拥有了全区规范命名——“燕园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2016年,由于业务的不断增加,办事大厅的窗口由原来的8个增至11个,因为窗口总面积没有改变,办事环境变得拥挤起来,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咨询台、意见箱、失物招领处、海淀区社会保障卡自助服务终端机一个都不能少!
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各级政务中心窗口规范管理,全市开展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国务院大督查”等各类明察暗访活动。我们积极迎检,按照规范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做到检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2019年,按照区统一要求更名为“燕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
在区政务服务局开展的第三方测评中,2019年7月燕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满意度测评总体得分为99.22分、常规暗访指标得分为108.50分,在所有街镇大厅中排双项第1名;2019年9月至2019年10月,燕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满意度测评总体得分为95.93 分,在所有街镇大厅中排第3 名。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自身积极努力,更离不开领导严格要求和督促。

   这一年是机构改革大年,2019年9月燕园街道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原社保、住保、残联、民政、教育、慈善、红会、计划生育、劳动监察、老龄工作、退役军人事务等并入民生保障办公室。机构改革后,合并部门除残联外都搬到办事大厅办公,很多有交叉的业务沟通更方便,使我们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服务。 2020年至2021年,为了确保居民正常办理业务,燕园街道政府服务中心施工不关门,先后两次开展升级改造工程,施工期间大家克服困难,20多人挤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办公。工程完结后,从前服务窗口少、服务大厅面积小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残联也一并搬至这里,真正实现整齐划一集中办公。新升级的“海淀政务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区通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升级为全市通办。在这里一站式办理业务,居民办事再也不用多跑路、跑冤枉路啦!新增叫号器、北京社会保障卡自助服务终端机、残疾人办事窗口、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处处透出精心关怀、细心服务的理念。
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利用网络区块链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政务。不仅全区、全市通办,更要全业务、全网络通办,真正实现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办理所有业务。
升级的办事大厅,升级的办事环境,升级的服务理念……“便民服务”不是一个口号,正是我们燕园街道人所思所想所做!从此,燕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进入了新的办公时代!

   燕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在发展、进步的路上永不止步!在为辖区居民服务的路上一往无前!作为新一代的燕园人,我们总是朝气蓬勃动力满满!

      

  (作者为刘菲比,燕园街道办事处民生保障办公室职员)

       

      

      2021年改造一新的燕园街道政务服务大厅

       

      2021年11月11日,燕园街道组织辖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成长三章:甲方乙方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汇是“甲方爸爸”,我觉得,在三十多年的社区生活中,我都是“甲方小姐姐”,享受街道、社区各级各部门给我带来的服务和福利。在2014年10月,我入职燕园街道校内居委会工作,就悄悄变成了“乙方”,也翻开了我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新篇章。
第一章 适应

   我是标准的京城大院里长大的丫头,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几乎每一座土山都留有我的足迹。小时候的记忆中,并不存在街道和社区的概念。朗润园桥头有一间小屋,里面可以领当天的北京晚报和自家订购的牛奶,我并不知道小屋里面坐着的奶奶和阿姨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渐渐地,随着居住地点的变化,我住进了楼房,住进了有院墙的社区。
我第一次了解社区居委会,是因为要生宝宝了。一位居委会的阿姨每次见我时台词一直在变化。开始是让我办理准生证,后来是让我赶紧给孩子上户口,再后来催我赶紧办独生子女证。从家里人那里才知道,这是居委会干部,是负责计生工作的干部。再后来,我就和她成了同事。

   社会发展,要求政府部门重视以居民委员会工作为核心的社区工作,重视程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我就是咱们燕园街道第一批对外招聘的社区工作者。经过笔试、面试、政审、体检等流程,我接到了老科长的电话,让我上班啦。
上班第一天,可以说是充满精彩和惊吓。坐等分配谈话的我,听到了街道楼上传来居民的哭声。同事推着自行车带我到了校内居委会的办公室,我发现这屋竟然是我同学家楼下的居民住宅,我坐在了一扇门的后面,开门的时候是看不到我的。
在门后面隐藏了半年的我,慢慢观察学习,学会了很多特殊本领。我学会了用旧衣服绑墩布,学会了修门锁,学会了帮行动不便的居民买烟,也第一次听居民叙述离奇的故事,然后发现她是精神残疾的阿姨。
     第二章 悟道

   我这颗小金子也在不断闪耀着,街道发现了我,把我调动到蔚秀园居委会,并委以重任,让我参与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选举。这个新岗位,让我站得更高,想得更多,也看得更远了。
打开蔚秀园居委会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街道的小楼,我试着体会领导们说的“一盘棋”“和谐社区”还有其他暂时理解不了的理念。我成了居民眼中工作略显生涩、生猛的“小主任”。通过经年的工作积累和能力提升,我逐渐在社区主任这个岗位上悟出了应该怎么干居民才会接受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应该怎么想才可以走出负压的心理环境,应该怎么教才能带出棒棒的同事们。
后来街道将我从蔚秀园调到中关园,两个居委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社区氛围,以前工作中使用的先放后收的工作方法不适合中关园,我决定用先收后放的工作方法。变则通,通则达。新社区、新同事、新居民、新问题,从“变”到“达”,我用了五年的时间。
第三章 双赢

  五年磨砺了我的棱角,我和居民、社区之间摒除生涩,和谐共处。我越发感觉社区不仅是一个居住着几千人的楼房集合,更是有生命的、有性格的、有色彩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时常想,我和工作现在是双赢的局面。我努力付出,工作表现受居民肯定。工作也让我的生活收获颇丰,我会比同龄人更多考虑家里老人的老年生活,也会提前考虑自己的退休生活,还会在工作中探索自己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总之,我在变,工作在变,社区在变,街道也在变。

  我在街道社区工作的七年,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七年。街道发展壮大的四十年,对燕园地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四十年。赓续燕园基因血脉,书写华彩社区篇章,一直是街道和我们每一位社区人的期望和期盼。燕园街道有我们七个精彩纷呈又独具特色的社区,社区内有一群勇于担当又个性十足的社工,燕园街道的明天,燕园街道的下一个十年,一定是元气满满,活力四射的。

  
(作者王静,中关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中关园社区——队名响亮是成功的第一步

      

 ▍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第1594期 燕园街道成立40周年专刊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