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燕园故事 | 纵使白发苍苍,也要永葆热爱

  燕园街道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走在园区里,时常会看见一些老年朋友,他们虽然已经满头银发,但却仍以年轻的心态投身自己的爱好、事业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老年生活的多种可能。从他们身上,你会感知到年老并不意味着和孤独、悲凉、无力划等号,也同样是鲜活的、炙热的、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园区老人,听听他们对老年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旅行的世界很精彩

  王嫔 67岁 燕东园社区

  

  我和先生年轻时一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出差和单位组织活动外很少出远门。2007年,我先生大面积脑梗,在医院做手术时医生说:“你做好准备吧。”我说:“请尽力抢救吧。”我先生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回家后又经过了三年的休养康复,从那以后我们就想开了,说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门头沟的灵山,京城最高的山峰,特别开阔。我们内心很受触动,回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条件了,随手打包常用药品和几件衣服,提着两个行李箱就走。我们去通辽骑骆驼,去福建村庄看篝火晚会,去乌拉盖草原吃奶酪,坐轮船去日本看樱花,乘飞机去看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北京的大街小巷、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的风景名胜,不少地方都去过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多历史知识、风俗人文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出去走走挺好的。

  

  

  今年六一,我们跟团去了一趟海南三沙,在海上漂了6天5晚,夜看星辰,垂钓潜水,特别高兴。看着大海,我们感觉人生就像大海一样,虽然起伏不定,但顺其自然,总会风平浪静,活在世上一天,就享受好每一天。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切就都会好

  吴秀芹 77岁 蔚秀园社区

  2001年,我从中国科学院退休后,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老年大学系统学习丝绫堆绣。二十多年来,从最初的学员到被中国科学院老年大学聘为老师,并在布艺协会担任常务委员,受邀在蔚秀园社区、西北旺镇、学院路街道等开设讲座,我的退休生活中再也没离开过它。

  

  有一回我孙子要参加区里的比赛,见我一直搞堆绣,要跟我学。我就教他用布艺画一个狗,从画图、拓印,到剪纸板、加棉花、包布料,我教得认真,他学得也用心,一遍遍去练,仔细区分哪个地方用几号色的布料,最后去海淀区比赛获奖了,这幅作品现在还保存在我房间里。

  

  每一份作品都要动脑去琢磨,比如想画好荷花、松树这些植物,和养花一样要知道它们哪里向阳、哪里背阴,哪里色深、哪里色浅。一幅画往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做完了就想做另一个。看到家里墙上挂的都是自己的布艺画,心情就特好。这些年,我创作的作品也多次参加北京市工美集团、全国老龄委和中国科学院的作品展览,《寅虎冰雪庆冬奥》被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推动中国文化中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播和传承,这一点信念更激发了我对丝绫堆绣的热爱和执着。

  

  我每天上课、选料、做手工,退休了也忙得不亦乐乎,生活很充实,很踏实,我在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退休生活中收获着幸福和快乐。

  

  能融入集体中去,就是一种幸福

  常天林 84岁 畅春园社区

  

  我年轻时外派非洲授课,爱人独自在国内,她一个人照顾家庭的担子很重,落下了病根,晚年身体不好,我退休后在家里照顾她,很少参加社区活动。2020年爱人去世后,家里少了一个人,很不习惯,心里不舒服。两个月以后我去找了居委会王馨铭主任,在主任的建议下,我加入社区的太极拳队和书法班,每周跟着老师学习太极拳和书法。

  

  居委会、队里、班上的朋友,还有邻里间,大伙儿都很关心我,所以我也想尽可能做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儿。最开始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时候没经验,居委会工作人员在群里说要报名了,大家都赶快报名,我手机不在身边就不知道,错过了,以后就知道了,手机在身边响了赶紧看看。

  

  目前为止,门口值守、垃圾分类值守、城市清洁日打扫卫生我都做过,文艺表演活动我也参加,所以别看年龄大了,每天忙着呢!孩子们在外都很奇怪,问我一个人在家怎么状态这么好,我感觉这就是我晚年最大的收获,能融入集体中去,发挥点自己的作用,就是一种幸福。

  

  

  在兴趣爱好中找到成就感

  孙聚英 85岁 燕东园社区

  

  1996年退休后,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正好组织手工活动,我就参加了。以前没接触过手工活,开始也是一点点学,看见有废旧广告纸、报纸、布料之类的就收集起来留作材料,每天没事的时候坐在书桌上画一画、剪一剪、粘一粘,坐累了就站着靠在电视机前的柜子上继续。完成后拍照发给孩子们,我儿子喜欢点赞,我闺女喜欢提意见,我根据家人的意见再修改。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二十几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燕东园社区居委会也邀请我给学生和老师们上剪纸课、参加手工展览、收录部分作品出书,还挺有成就感的。

  

  除了喜欢做手工,我也喜欢把手工作品送人,陆续给别人送了四百多件作品。从2018年开始,我闺女帮忙将作品整理做成台历,我也送给别人,他们收到也高兴。记得疫情期间,因为身体年龄原因不能参与志愿者工作,我就力所能及为燕东园社区的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保安做了手工贺卡,算是自己的一点心意。现在唯一遗憾的是左眼得了黄斑病变,右眼因为天生弱视,两只眼睛看东西都不方便,校医院的医生劝我别总干手工细活,我说那我就做一些手工粗活吧。

  

  

  最近居委会征集展览作品,我老伴眼睛也不好,他基本上看不清东西,但我也带着他一起参加活动。孙子过来玩的时候留下了一盒塑料管,我让老伴摸索着串一串,串的时候掉了满地,他一边掉我一边在地上收拾。他做好后我拿来构图、摆造型、固定,把自己做的福字也放在里面,最后装裱起来送到居委会展览,算是我们两人一起完成的作品。

  

  老师仍然是我最好的职业

  陈娓兮 87岁 校内社区

  

  1960年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退休后又返聘,大半辈子我都没离开教师的工作。退休后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带研究生,我去物理学院比较近,走路就过去了,去半导体所就到北大东门打车,带学生做实验、帮他们审稿、参加论文答辩……九十年代期间得了一场病,做手术、做化疗,别人劝我放一放工作,我觉得学生工作反而让我忘记身体的痛苦,也算是一种解脱。和学生接触,就必须了解最新的学术、对他们能有自己的贡献,我也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对我也是一种帮助。

  

  如今学生们很多都独当一面了,分布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果会跟我反馈,到北京了也会来看看我,我的书架里有一排都是摆放的学生作品,我很欣慰。我年轻时在物理学院念书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我教的学生也在行业里有了自己的好成绩,就像一种传承一样,在这种传承中我们科研也能一步步前进。

  

  后记

 

  不为年龄所苦,不为时间所限,他们活得好像忘了“老”这件事。

  陈娓兮每天除了日常外出,常常在电视机旁的书桌上伏案工作,一个人生活也不觉得孤单。

  孙聚英每天早上习惯一边听新闻联播一边手写笔记,再念给家人听,其他时间大都放在手工活上,已经积攒了几本厚厚的手工相册。

  常天林每周固定上书法班、太极拳班、参加社区活动,闲下来喜欢读党建书籍,了解新的政策和理论,他说这是一名党员的自觉。

  吴秀芹不上课在家时喜欢做堆绣,一做就想把它做完,因为她有关节炎,老伴实在看不过去了会反复提醒她注意休息。

  王嫔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孙女,女儿忙不开的时候会帮忙照顾孙女,但一旦有时间了,她和老伴就收拾好行李,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一定有计划有目的,但脚步一定在路上。

  ……

  对热爱的追求不应该被年龄束缚,人生的价值也不应该停留在曾经,生活的道路没有尽头,路旁的风景就没有止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生活在燕园的这些老人们自足自乐,又乐以忘忧,纵然白发苍苍,生活依然多彩。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热爱,也收获着源源不断的感动、满足与幸福。

  

  (供稿:党群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