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

燕园故事 | 纵使白发苍苍,也要永葆热爱(二)

  走在燕园街道园区里,时常会看见一些老年朋友,他们虽然已经满头银发,但却仍以年轻的心态投身自己的爱好、事业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老年生活的多种可能。

  从他们身上,你会感知到年老并不意味着和孤独、悲凉、无力划等号,也同样是鲜活的、炙热的、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园区老人,感受他们对老年生活的理解。

“在路上的追光逐影人”

蔚秀园 陈燕军

  十年前,陈燕军从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退休,开启了在路上追光逐影的退休生活。十年间,热爱摄影和旅游的他,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背着相机爬过高山雪原,也蹲守过燕园的朝霞夕照,用光影定格的无数个瞬间诠释了“退休不是生活终点,而是探索的新起点”。

▲拍摄卡九寺

▲定格北大办公楼的夜空

  1982年,他和爱人旅行结婚时用34元在成都购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这台红梅胶片相机至今仍被好好收藏着。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从胶片、数码、单反到无人机、运动相机、微单,摄影设备更新换代十几轮,存储照片的硬盘十几个,几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的目之所及、心之所向。

▲游览西藏羊卓雍措

▲廓琼岗日冰川徒步

  陈燕军退休后平均每年要出远门旅游三四次,尤其喜欢奇峰峻岭、冰川雪原,曾8次踏足西藏高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常让他觉得心胸开阔、心无杂念。旅途中不同地域的风俗见闻也带给了他别样的体验,陈燕军还清晰记得生活艰苦但眼神清澈的藏民,一路磕长头的虔诚朝拜者,海拔56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日夜坚守的边防战士……

▲查果拉哨所看望边防战士

  除了远方,他也喜欢用镜头捕捉身边的烟火气。从青葱岁月到银发时光,从朗润园的晨曦到蔚秀园的晚霞,燕园的一草一木都镌刻在他的生命里。数十年来,他的相机始终如一记录着燕园的日升月落、四季变迁。

▲记录夜晚花神庙前的未名湖

▲捕捉蔚秀园小桥流水的美景

  退休后他还常参与社区组织的摄影征集活动,作为社区的摄影志愿者,太极拳比赛、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都留下了他取景的身影……在北京大学、海淀区举办的摄影比赛中,他也曾摘得奖项,我们聊起鲜花和荣誉,他却总是摆摆手,说那些并不重要,他在乎的,是那份“自娱自乐”的纯粹——看到美景,就想拍下来,与人分享。“你看,自己的一份快乐,能变成十份,多好!”

  如今,年近七旬的他仍然精神矍铄、乐观爽朗,提及老年生活的变化,陈燕军仍是一幅乐天派的模样,他认为随着年岁增长,衰老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去焦虑,更应该享受当下,趁现在还能自由轻快地出门游玩,等哪天走不动了就在家里翻翻过去的照片、看着孙子孙女成长,那也会很快乐。

“老了还想发挥点作用”

中关园 曹榕

  曹榕退休前从事近三十年的法律工作,退休多年仍然喜欢学习法律知识,家里的书籍累积起来有一米多高。2020年,他被街道司法所聘为社区“法律明白人”,因为基层常用到《民法典》,2021年《民法典》施行后,他又认真钻研学习,三百页内容看了十几遍,将法律法条熟记于心,居民有问题找来时可以给到参考依据。

  在法律的框架内,他始终秉持着一份热忱与担当,竭尽所能地为他人答疑解惑、普及法律知识,不管是邻里间因为琐事产生的矛盾,还是家庭内部积累的裂痕,如果有需求,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从邻里纠纷到债权债务,从遗产管理到婚姻家庭等,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参考意见。在他眼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武器,而是有温度的“护栏”,“法还是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的。”当谈及自己的观点时,曹榕的语气坚定而真诚。

  他最早一次提供法律咨询,源于邻居家保姆在网上遭遇的借钱纠纷。彼时,保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曹榕发出了求助。曹榕在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耐心地为保姆分析情况,指导她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他的帮助下,最终成功拿回了应得的钱款。事后请吃饭、送礼、付费都被婉拒了,曾经受他委托帮忙退还礼品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说道:“曹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他希望用自己的专业为有需要的人服务,能帮到别人对他来说就很满足。”

  他还热心于社区志愿服务,家里积累了很多套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身份的志愿者服装,参与治安管理、邻里救助、治安巡逻、隐患排查、环境卫生以及重要节假日的值班值守等服务活动。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他在早上六点起床,一番洗漱后,认真穿戴好写有“治安志愿者”字样的红袖章、马甲和帽子,提前到达园区北门值守岗位,为路人指路,维持秩序,中午回家吃饭休息后再回到路口继续执勤。由于正值假日,当天来往于中关园、北大东门、清华西门的行人和车辆络绎不绝,他中途未曾坐下歇息片刻,问他累不累,他乐呵呵地说:“这不算什么,我身体还可以。”

  闲聊中谈到参与这些事情的动力,他说道:“我出生于军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当过陆军和海军,青年时在党旗下宣过誓,虽然现在老了,我觉得自己仍有一份责任在,如果能做点事儿,发挥点作用,就最好了。”随着暑期的脚步临近,家人邀请他一同去澳大利亚避暑,顺便拜访探望亲家,他应允后又特意补充道:“去可以,如果这边有事,我还得提前回来。”

“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

畅春园 张德嘉

  张德嘉有一头齐耳短发,说起话来柔声细语,笑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礼貌的谈吐、清晰的逻辑和年轻的心态,常常让人忽略她两鬓略微花白的头发。前几年,先生离世后,她选择以重返课堂的方式拥抱生活。如今,她时常穿梭于社区和学校之间,在教室有盈余的情况下,安静地坐在一旁,聆听各院系的课程,历史系、社会学系、艺术系的课程是她的最爱。“你知道吗?在你的生活环境之外,存在着很多神秘的、不可知的、美妙的存在,能感受到这一切,非常幸运。”年逾古稀仍然常常早出晚归的她颇具兴致地说道。

  她家中的一角,整齐叠放着一摞A5规格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不同的内容,红色、蓝色、白色相间的封皮错落有致。每一本都承载着不同的知识印记——或是课堂上的真知灼见,或是思考时的灵光乍现。她习惯将好的论述记录下来,回家后反复品读,时而还会将感想分享给在高校任教的儿子。“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总能在某个瞬间给人启发,”她一边分享笔记本的内容,一边娓娓说道,“每堂课只要有一点点启迪我都高兴,特别感激。”尽管独居,她却觉得自己过得忙碌而充实,“我觉得生活的希望和动力来源于好奇心,或者说求知的欲望,对于我来说挺重要的。”

  近年来,在学生的热心推荐下,课堂外她通过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听课,每天会借助DeepSeek这类软件辅助交流学习,除了接受新知识,她也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在居委会的邀请下,她曾参加社区的书法班,与邻里一同提笔挥毫。闲暇时有机会,她也爱沉浸于艺术之中,或听一场音乐会,或品一出歌剧,亦或看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职、时常来看望她的学生交流时说:“能感觉到身上有一些变化。”谈及这些变化,她坦诚道:“我自己也觉得变化很大,更清楚局限所在,从而有了更多反省。”她对自己的看法是:“我身边有很多生活精彩的人,相比他们,我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话锋一转,她又释然地说道:“但是,我想得比较开。老了,就尽量健康地活着,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人生无常,不如自在随缘。”

≈≈≈≈≈≈≈≈≈≈≈≈≈≈≈≈≈≈≈≈≈≈≈≈≈≈≈≈≈≈≈≈≈≈≈≈≈≈≈≈≈≈≈≈≈≈≈≈≈≈≈≈≈≈≈≈≈≈≈≈≈≈≈≈≈≈≈≈≈≈≈≈≈≈≈≈≈≈≈≈≈≈≈≈≈≈≈≈≈≈≈≈≈≈≈≈≈≈≈≈≈≈≈≈≈≈≈≈≈≈≈≈≈≈≈≈≈≈≈≈≈≈≈≈≈≈≈≈≈≈≈≈≈≈≈≈≈≈≈

  认真地活过、认真地老去,不为年龄所苦、不为时间所限,是很多生活在燕园社区的长者们的人生写照。生有热烈,藏与俗常,在点滴的日常里,纵然白发苍苍,生活依然多彩,他们自足自乐,又乐以忘忧,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兴趣和探索,岁月沉淀下的热爱、坚守和奉献,让生命之美愈发彰显。对热爱的追求不被年龄束缚,人生的价值不停留在曾经,每一步前行都是风景,每一程山水都有回响。

  (供稿:党群工作办公室)